在拼多多卖火无花果后,他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已知有20枚无花果和1个冰袋,要放入一个长24厘米、宽18厘米、高14厘米的泡沫箱,如何才能让每颗无花果都被有效支撑,且包材成本最低?

这是让熊亚军记忆深刻的一道应用题,在他入驻拼多多的第一年,就摆在面前。因为,常有申请“坏果包赔”的消费者晒图:果子挤在一起,接触的果面已发烂发臭。

不擅长数学、没学过建模,但,办法总比困难多。熊亚军反复设计、修改,一套成熟的方案在开模前推倒重来不下三次,新设计的箱子要通过实际试用检测售后指标。方案进入第四轮时,他的店铺售后改善了10%以上。

熊亚军并非学霸,但对生活有自己的巧思和坚持。2008年,他离乡打工,在汽车厂做过配件,在夜市摆过地摊,吃过很多苦,但没赚到多少钱。他决定回到成都市龙泉驿区永丰村时,年仅25岁。“在城里混不下去了”、“被大城市退货了”……村里的老人并不理解这个小年轻为什么非得返乡务农,去种那些小众的无花果。

▲ 无花果成熟了,熊亚军在基地摘果子。吴川 | 摄

他花了三年学会种,又花了六年学做拼多多,逐渐从村里的“小透明”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眼下正值产季,他每天能在线上销出1万斤无花果,附近6个大基地都为他供货,覆盖农户100多户。

金山银山不如家门口的龙泉山,熊家就在龙泉山旁,开门见山,风光秀丽。以前不得不离家是因为村子不能很好地养活一家人,但如今不同了。

“我准备成家了,希望把事业做得更大更好。”熊亚军满足于守住自己天地的扎实与自由。他说,做一个合格的守村青年,孩子不会成为留守儿童,父母不会孤苦无依,“我可以陪伴孩子慢慢长大,陪伴父母一天天老去,过上真正意义的生活。”

“我的工位没水没电”

“我们祖祖辈辈以地为生,以地养人,种地能有多难?”2015年下半年,熊亚军决定承包村里那10亩地时,他对无花果的了解其实远不及为他解答问题的搜索引擎。但这丝毫不会动摇他想翻盘的决心。

一年前,想做生意的熊亚军把四五年来打工、摆摊积攒的老婆本做了人生第一次投资,结果血本无归。

彼时,距离成都不远的四川内江正大力发展无花果产业,要将之打造成“川果”对话世界的一张名片。这可是一张“烫金”名片。熊亚军看到电视上说,行情好时,一斤无花果能卖20元,是普通柑子的十倍,“那可不是在地里捡黄金?”

看得见的“钱景”让熊亚军斗志昂扬。他一个人就是一支“熊家军”。为了照顾10亩无花果,他独自在山林间搭建了“工位”——一个不到10平米的铁皮棚子,冬冻夏晒,没水没电。他热了,就躲到自己挖的水坑里泡一泡;饿了,烧点柴火饭就着泡菜吃。这种近乎原始的生活,即便在近十年之后的今天,依然是很多无花果果农的日常。

因为,无花果是一种“离不开人”的植物,特别依赖人的照顾。比如,一片种过它的土地,必须得“晾晒”两三年,再深翻、消毒,否则,别想再种它。吃了没经验的亏,熊亚军承包的那片地,土壤板结,连机器都没有力气深翻。但无花果苗已经扦插,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

大半年后,当熊亚军吃到自己种的第一茬无花果,这些“长在树上的糖包子”让他有些动容,“不仅每个果子是我精心照顾,连每一抔土都是我从旁边竹林挖来的。”

小小无花果,竟要如此用心,这确实让打小就干农活的熊亚军始料未及。从一棵树长多高、多宽、和“左邻右舍”保持多少“社交距离”,到每棵树留几条枝、每条枝留几个芽,这些都有细致的讲究。

浇水、施肥、喷药更是马虎不得。无花果喜水,雨少了要浇水,雨多了要防虫害;而打药治虫,气温超过30度,不能打;下完雨有露水,不能打。作物不懂体谅人,只能靠人迁就。果农看天行事,天气好就起个大早伺候它们;天气不好就得大半夜“加班”。果园里除了果味儿,还有浓郁的“班味儿”。

等到果子成熟,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无花果每年的采收期长达5个月,6月底成熟的第一批果子一般是头年冬天孕育的枝条上长出的冬果,随后,新生枝条会陆续结出更多果实,分批成熟。这意味着,几乎整个下半年,熊亚军每隔几天就要上个抢收的夜班,因为果子多,丰收的忙碌从凌晨便开始了。

▲早上4点,成都市新都区无花果收购点就有农民来卖果子。吴川 | 摄

其间还时有工伤发生。无花果折断的梗、叶都会分泌一种乳白色的汁液,其中含有的“呋喃香豆素”会诱发光敏皮炎,不仅让人短时间内无法工作,皮肤上还会留下印记,五六年都未必能好。

这样的白色“功勋章”,熊亚军手上有过不少。为了种好无花果,初春抹芽、盛夏防虫、立秋摘果、深冬翻耕,他半年瘦了30多斤,全身黑得发亮。后来在拼多多上把无花果卖火后,有人问他凭什么,他说,“你只知无花果的甜,而我受过它的苦。”

可以不懂运营,但不能不懂货

8月5日凌晨两点,永丰村的几位农户轻手轻脚起床,出门摘果。夜凉如水,漆黑的夜空中点缀着点点星光,手电筒的亮光恍恍惚惚。自打无花果从7月开始收获,他们几乎每天披星戴月,一直忙活到上午10点。

新鲜的无花果会有专门的女工负责处理:分拣、套袋、装筐……中午时分,统一装车,拉到熊亚军的仓库,然后再分装、封箱,发往全国各地。

这是熊亚军合作的无花果生产基地,在成都,类似的基地还有5个,总共每天要为他供应近1万斤果子。那个曾经深居老林、瘦成猴样的年轻人如今有了大出息,成了村里有名的销售大户,这让很多人刮目相看。

时间回到2018年,熊亚军种无花果的第三年,论种植已进入“决赛圈”,但卖果子,他还没找到赛道。档口的商贩欺他面生,压起价来总是“气势汹汹”。这种憋屈把心思活络、爱好钻研的小熊推向了线上。

▲ 熊亚军的无花果登上了拼多多“百亿补贴”频道。吴川 | 摄

彼时,通过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实现农产品上行,在江浙沪地区发展得最早,而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内陆地区,只有少数信息灵通的人敢于“吃螃蟹”。但不久后,凭借逐渐优化的物流条件以及云贵川极其富饶的物产,这里的农村电商反而后来居上。

在拼多多开店之初,从农人变为农商的熊老板看着订单量蹭蹭上涨,欢喜得很。用一个字来形容心情,那就是“爽”,因为,终于不用被商贩“看人下菜”了。“人在家中坐,单从线上来。不用出去摆摊,不用被人呼来喝去。这种好日子,真是头一遭。”

那时,要论电商运营,熊亚军懂一点,但不多。刚好,拼多多的智能化推广工具,蹚平了小白和专家之间的运营天堑。而论及对无花果的了解,熊亚军那三年的苦可不是白吃的。

“我和果子同住三年,整个产地哪儿果子品质好,什么时候产量大,甚至哪天果子多,哪天果子少,我都一清二楚。”熊亚军说,“这几年不少‘山外人’收无花果放到网上卖,卖了一年,第二年就撤了。究其原因,不是平台不行,也不是他们运营能力不行,而是他们对无花果不够了解。”

熊亚军认为,无花果电商生意的本质是如何持续输出品质稳定的果实,尽量隔绝天气、产地、物流等因素对消费体验的影响,如此才能做大规模,提升利润。

至于如何“隔绝”,懂货的行家会做出正确的预判。例如,熊亚军看到有种植基地用竹棒加固无花果苗,这种园子他会高看一眼,因为他自己种无花果时,有一年正逢上市,大风刮倒了树,果子泡进了水,价格也一落千丈。

过去,大农户和龙头企业可以通过立体化的流通方式接触到丰富的市场资源,但中小农户不能。而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出现,为他们打开了通往全国大市场的宽门。而且,平台推出的诸多交易和服务创新也使得农货上行的核心要素从传统电商平台强调的“运营技巧”转变成“货源优势”。谁能掌控好的货源,谁就掌握了农产品上行的命门。

被电商重启的生活

如果懂货是块敲门砖,那么,售后环节的精耕细作让熊亚军的无花果电商真正成了一门好生意。为减少果子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他把自己熬成了半个包装设计专家。目前使用的泡沫包装箱,20枚果子颗颗独立,有立柱承托,还配备了放置冰袋的冰隔层。

▲ 熊亚军手绘的无花果包装设计图之一。吴川 | 摄

“我们在拼多多上的售后能控制在3%-5%以内,这个包装箱功不可没。”熊亚军说,整个包装方案很快就在线上流传开了。他很开心有人模仿他,“能被大家采用是我的荣幸”。

除了包装,熊亚军又陆续在更多环节增加了自己的“巧思”。与之同步,他先是卖光了自己10亩地的无花果,接着,合作的基地又从1个拓展至6个。

这种拓展并非易事。无花果很有个性,一个神经脆弱的人种不了无花果,因为一旦遇上自己喜欢的天气,它会集中批量成熟,产量突然放大。面对这种考验,熊亚军需要根据产地的情况预判产量,再与平台小二沟通,提前制定运营策略,例如,果子多了要预约活动,果子少了要保持链接热度。

▲ 电商平台在助力小众水果出圈上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吴川 | 摄

过去,当地果农大多通过线下销售无花果,不仅价格被压得狠,果子还不一定能销出去。近几年,熊亚军承诺以高出市场价2元/斤的价格收购,“我们通过电商平台兜底,帮大家稳住价格,打开销路”。在无花果大量成熟的季节,当地每户村民平均日产无花果100-200斤,这意味着村民每天能增收200-400元。于是,村民看熊亚军的眼神不一样了,“这娃儿有出息”。

与熊亚军合作的无花果基地内,不少员工也成了受益者。她们大多是宝妈,在照顾老人、孩子之余到基地帮忙,不必外出打工也能获得每月五六千的薪水。

如果孤独有等级,曾经不被理解的熊亚军一个人种10亩地,可以称得上孤独的最高级。而今,他的家人们都陆续返乡,不再四处打工。姐姐也在拼多多上开了店。闲不住的父亲在地里新种了草莓,每当丰收,都会找儿子帮忙网销。而他自己在学习无花果种植技术的过程中收获了珍贵的爱情。

一家人热热闹闹、不再分离。这是他们的选择,也是大时代的变化。

准备成家的熊亚军正力争让无花果生意再上一层楼,他开始积极考察云南的无花果基地。“在拼多多等平台的助力下,无花果已不像过去那么小众,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大。”熊亚军说,四川的无花果季12月就结束了,供不上冬天的市场,“所以,云南,我来了!”

Tags: